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2025年11月13日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刘老师,今天听得太爽了,下次是谁来?”两周前的周一,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之三创业人生”课上完后,不少学生围着课程负责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寅斌博士热烈讨论。原来,学生中人气火爆的手机应用软件“足记”创始人杨柳来到课堂,分享她的创业经历。
而与嘉宾主讲一同站在讲台前的社会学院教授顾骏、思政名师顾晓英,则适时加入,妙语连珠。“创业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别人买单”,顾骏教授围绕着“为什么大家都在谈创业?”“学校为什么开展创业教育?”“国家为什么鼓励创业?”“全世界为什么创业成风?”等几大问题开讲。课程负责人刘寅斌老师则从自己的专业出发,阐述“创业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
接下来几周内,邻寓国际社区联合创始人高杰和CEO张爱华等嘉宾将相继来到“创业人生”课堂,与师生一起进一步探讨创业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据了解,“创业人生”是上海大学“同向同行”之“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在“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后的第三次开拓,三门课开一门,火一门。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有一个“痛点”: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抬头。当今大学校园中,“90后”、“95后”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他们敢于追梦,勇于设问,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很好奇,如果能有一个平台,由教师通过多维专业角度,与学生一起梳理事实、分析理论,是否能更好地帮助青年人学会理性思考、更快成长,在信仰上、文化上也更加自信?
由此,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应运而生。这些课程反映了上海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创新的新探索: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