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号”上课 留下“省略号”下课

带着“问号”上课 留下“省略号”下课

3月30日晚上6点,上海大学“创新中国”课堂又来了“大牛”——校长金东寒院士。“创新是灵机一动吗”是他与师生共同探讨的主题。

“如何简单快速地让吸管穿透苹果”、“龟能抓到并吃掉活的老鹰吗”、“如何训练100只跳蚤都只跳300mm高”和“猴子为什么不敢吃香蕉”,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娓娓道来,传递着打破惯性思维的创新本源,引来满场热议。下课铃响,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赶上台继续问问题、谈想法,把金院士包围起来了。

如今,刚完成第二学期讲授的“创新中国”通识课,正酝酿第三学期的课程设计。许多学生回首发现,无论是“大国方略”还是“创新中国”,每一次主题都是问号结尾:中国道路能引领世界吗?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吗?在创新领域,世界等待着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上大学生可以学什么?

课程主讲老师、顾晓英工作室负责人顾晓英副教授看来,这样的问题切入模式,便于激发学生共鸣,也令探讨更加开放。同时,多位多学科专家同堂串讲,如同一种“乱入”,令课堂充满朝气和活力。

带着“问号”上课,为青年留下的是不断思考、实践的“省略号”,而非盖棺定论的“句号”。据了解,“创新中国”课的一大特色,就是每次学期末作业,都要求每位同学都需申报一个校内创新项目,成败不论,重在创意、重在过程。不少从没关注过校园网上创新项目申报内容的学生,由此第一次点开了网上栏目,开启新世界。(彭德倩)

《解放日报》2016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