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改革
今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走进上海的高校,很多人会发现,思政课正迎来可喜的变化:曾经的“点名课”,如今一门门地开始脱胎换骨,成了“网红课”。可以说,这也是一年来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起始于2014年。而在去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今年,“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全市已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给予每校20万元至15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连续投入4年。
高校的课程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思政课,一类是综合素养课(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还有一类是专业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是在第一类思政课外再增开一门思政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同时充分发挥这三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说,要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倡导所有老师都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切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标签化取向。
以复旦大学为例。今年6月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试点,该校依次推进了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
眼下,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大学应运而生。复旦有“治国理政”、上海交大有“读懂中国”、同济大学有“中国道路”、上海大学有“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华东政法大学有“法治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有“智造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有“人文中国”……在全市高校,“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已达60多门,这正是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的重要成果。
把抓好思政工作摆在优先位置,上海各高校今年都加大了对思政工作的投入。围绕思政教育,优质资源正形成渗透效应。就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当天下午,上海15位高校领导、200多位思政课骨干就十九大精神进思政课进行集体备课;10月末,上海所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围绕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所有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开展专题培训;12月4日起,全市40多位高校优秀辅导员走进61所高校进行全覆盖巡讲。让高校教学回归育人本原,增强价值引领,据了解,上海正在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有望作为“样板”,对全国形成辐射效应。
(后略)
《文汇报》2017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