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改革,让学生更加走心

高校思政课改革,让学生更加走心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如何改变过去学生心目中生硬枯燥的印象,这几年,各高校都在下功夫做文章,尤其是教育部把2017年确立为思政课质量年以来,课堂上的变化更加明显。

“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扫码可以迅速提交的。”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堂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如果在前两年,谁都不相信它现在的火爆程度。下学期的思政专题课堂,很多都是被秒抢。“我这是第三次抢课,在头两批抢课的时候,刚过几秒钟,我想选的课程、我感兴趣的课程根本就直接就被抢没了。”

很多同学说之所以爱上这门课首先是形式和手机扫码答题分享自己的观点,老师通过APP实时掌握学生需求,随时解答和组织讨论。更重要的是,内容也是学校根据学生反馈和大数据统计,把教学要求编组成36个课程单元,由学生自选12个感兴趣的主题。“像我的话呢,就选择那种大国外交大国关系,然后环境之类的课程,因为你是自己选的课的话,我觉得都是很有积极性的必修课,力求生动灵活选择。”

必修课更要接地气,才有吸引力,上海各高校都开设了命名为中国系列的特色课程。这是上海大学的一堂“国歌如何一路走来”,由社会学和音乐两个专业的教授主讲、思政课老师穿插主持这样的团队授课,被学校称为项链模式。无论是“大国方略”、“经国济民”还是“时代音画”、“创新人生”这样的主题,通过各领域名家大咖的激励使讲解宽度、深度和厚度都得到拓展。

“我觉得挺好的,打破了专业壁垒,告诉我们现在国家有什么样的政策,或者上海市有什么样的战略会让我们打开更高的天地。也让家国情怀更能深入我们的心。”在上海高校正在打造的大思政课程体系,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三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的第一课,是师生共同分享遗体捐赠者的遗言:“你永远在我身上切磋千刀万刀,为的是什么?为了以后不要在病人身上切错一刀。”在同济大学,一门城市阅读课程人气越来越高。老师告诉大家,学建筑,不能只会画图纸,更要读懂民族的历史、城市的文化。这门被称为有温度的专业课,不仅在校学生踊跃,还引来不少旁听生。“我觉得我身为中国人,我应该有这个意识,如何去改善中国、做一个中国建筑、我应该为中国做出什么贡献,我觉得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希望,我们教育,不要把我们的专业教育和人的意识形态形成,把它分开。无论你是什么专业,你有一个正确的价值、世界观,再来看我们科学技术进步,这个技术就会起到更多的正面的作用。”

和上海一样,目前各地高校积极从课程改革体系建设人才扶持等环节积极提升思政课的活力和吸引力。2017年,教育部首次开展了覆盖2000多所高校的地毯式调研。3000节思政课走访和30000份问卷显示,学生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和比较有收获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九十。

“央视网”2018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