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智能”公开课观摩——“人文智能与传统思维如何结缘?”
当晚6点,100多名从全国各地高校慕名而来的上海市兄弟院校教务处、教发中心领导、骨干教师与上大本校教师集聚J楼201,与课程班学生共同参与“人文智能”公开课观摩活动。
顾晓英老师用古今、文理、中西的“三通”期待,引出“智能文明”第一课“人文智能与传统思维如何结缘?”随后,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顾骏团队负责人顾骏教授在热烈的掌声中走向讲台。顾骏教授用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循循善诱,打开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对于当晚话题产生思考。
“八卦与二进制的悬案包含什么信息?”“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吗?”“机器靠什么思考?”“人工智能如何与中国思维对话?”顾骏教授循着这些问题展开课程讲解。化知识点于无形,化故事于道理,顾老师让全场听课师生循着他设下的思维路径,穿梭于古今、文理和中西,直至走向深邃的思辨。
“发文化之根,结科技之果。”这是顾骏教授给课程作了定位。这是一门讲科学技术的课,同人工智能有关,这也是一门讲文化的课,同人有关。这是一门关于西方文化的课,也是一门关于中国文化的课。“人文智能”课程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在人工智能的框架内,把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为中国制造的机器人输入中国文化的基因。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人文智能”课程的理论框架。“能够面向未来乃至引领未来的传统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值得自信的文化!”公开课在顾骏教授掷地有声的话语中结束。
互动环节,学生纷纷发问。顾骏教授和通信学院副院长、国家杰青张新鹏教授,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博锋教授联袂给学生作了不同视角的回应。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王霞代表观摩教师发表感想,认为此公开课非常精彩有趣,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最后,顾晓英老师做了课程小结,让大家看到了这节课里一个大大的“人”字。人工智能,“人”在哪里?“人文智能”引领同学穿越到古今,穿越中西,打通文理。她勉励大家继续思考探索,期待同学们深刻品味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积极打开脑洞,练就真本领,报效国家。
与会专家和观摩课程的专家同行纷纷肯定本次研讨会,肯定了上海大学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升级版”,率先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面作了有益尝试。(殷晓 柳琴)
“东方教育时报”2018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