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开一门课,主语是“中国”
2025年11月13日
为青年开一门课,主语是“中国”
在上大,许多学生更愿意把“大国方略”称为“中国课”。中国是一个大国吗?中国梦,谁的梦?中国高铁驶向何方?中国能第一口咬到“苹果”吗?我们会被全球化淹没吗?……这一课程的九大专题,主语都是“中国”。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上海市教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忻平,时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是“中国课”教学团队负责人,他说:“我们希望聚合政治、历史、经济、法学等领域的专家,结合青年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深入解读分析,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更深入了解当下中国,了解中国梦、中国道路。”
据了解,“大国方略”的课程授课组老师超过10人,授课形式延续上大思政课“项链模式”,往往由2到3位不同领域专家串讲。其中不仅包括社会科学学院的专家,更涵盖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名师大牛”。
去年4月22日,课堂来了一位特殊老师——校党委书记罗宏杰,这位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大国方略”多学科教学团队的一员,站上讲台,与几百位本科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在国家进一步加强推进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能否咬到“第一口苹果”,能否冲到世界创新的前列?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是一个‘理工男’”,罗教授的话引来笑声一片,“在理工男眼中,创新无处不在,关于创新的竞争同样在各个领域。要发展、赶超,应尽快和小农经济的陈旧理念、方式说再见。”
讲述完一个个生动的创新案例后,他说:“我们知道超车一般都在弯道,而找准弯道,需要我们,需要在座的你们,共同努力。”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刷刷微博,看看微信,再偶尔浏览一些花边新闻就是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理工专业2014级学生魏鸿扬说,在与专家、老师的观点碰撞、思想交流中,对国家发展、社会成长,他看得更深,想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