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上海高校思政教育启示录

“高校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上海高校思政教育启示录

上海高校的思政课,“红”了。

“红”在一课难求。一些高校设立的思政选修课,开放选课之时,学生要如同网购秒杀一般比“手速”,一两百个名额在短短数秒内就可一抢而空。

“红”在“红人”辈出。不仅是思政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因为讲思政,成为学生口耳相传的名嘴。

“红”在效果显著。国家、复兴、责任、情怀,日益成为上海大学生的人生行动指南,成为追求人生理想的鲜明底色。一流学校一流专业的一流毕业生,了解到国家需要,宁愿放弃光鲜的外企工作,跑到基层工厂从事技术攻关。

上海高校思政课,为什么这样“红”?

是顶层设计。既站稳思政核心课程的主阵地,又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打造思政教学共同体,为思政教师谋求职业上升通道。

是持续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教材创新,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在琢磨学生的口味,都在变着花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是职业追求。一批批思政教师真心热爱讲台,热爱专业,自觉把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化为精神和行动追求。

上海高校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

(中略)

课堂在变,课程也在变。

从最初的一门到“五朵金花”,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系列课在沪上赫赫有名。首开的“大国方略”课程紧贴时代前沿,围绕大国崛起设计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课堂,通过“项链模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随堂反馈考核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下大势,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梦。

更与众不同的是,讲台上,不是由专职思政课教师从头讲到尾,而是由各学科的名师“大咖”同时登台,联袂讲学。180人阶梯教室,发言不断,辩论不停。系列课策划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和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不仅担纲策划,还经常担任大课堂的串场和主持,拿着麦克风满场飞。

“它完全推翻了我以前认为的‘一个老师一堂课’,能见识那么多名师‘大咖’,无疑在各方面带给我们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一名听课学生说。

如今,上海高校已形成一个“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群,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等。很多课的影响力已经冲出校园,每逢开课,课堂里不仅坐满了学生,后排还常常挤满拿着长枪短炮的记者和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

(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