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界”后,还要“做事情”

“开眼界”后,还要“做事情”

当今大学校园中,学生主体是“90后”、“95后”,这一代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他们敢于追梦,勇于设问,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很好奇,如果能有一个平台,由教师通过多维角度,与学生一起梳理事实、分析理论,是否能更好地帮助青年人学会理性思考、更快成长,在信仰上也更加自信?这一想法,是课程团队的共识。

学校看来,思政教育是个大概念,通过多种渠道,对青年的思维方式、爱国理念进行积极引导,将国家“大势”与个体“内在”更好对接,同样可以成为对青年学子正确信仰,以及将信仰付诸实践的激励和推动。

在这一理念下,今年1月,学校继“大国方略”通识课后,推出课程2.0“创新中国”——依然聚焦中国,开讲创新。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前者视为帮学生“开眼界”,那么后者目标,则是引导“做事情”。据了解,课程团队进一步扩展为包含1位工程院院士、12位教授、6位副教授的“豪华阵容”。该课程目前已被列入2016年度上海市教委思政课教改试点项目。

“今天又来了大咖!超级大的大咖!”上海大学学生论坛上,一名ID为mose16的学生兴奋描述刚刚听完的通选课“创新中国”。原来,参与“有了BAT,中国就是互联网强国吗”这一专题的主讲教师大牌林立——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毅可。

“我不会过多讲技术细节,更希望传递一种科学精神。”郭教授坦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授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甚至引来反驳。“法律维护秩序,技术破坏秩序”,郭教授的这个观点在课后互动中,引来了一名社会学院二年级学生的激烈反对,“老师,你这个观点,我听了很生气!”你来我往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在座学生对科学伦理与法律边界的认识更深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