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中国到走向世界
中国至今仍处于以1840年为时间起点的历史性大转型之中,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大国由盛转衰,深陷“落后就要挨打”之后,重新崛起的轨迹,其与历史上“治乱交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将184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史”稍作梳理,便不难发现一道时代分水岭。前一阶段可称为“世界走进中国”,后一阶段则为“中国走进世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到2010年前后,随着产能过剩趋于严重、资本盈余压力增大、“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终于成为中国自身需求,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方向性改变。然而,当中国开始表现出主动时,世界却陷入了疑虑,无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的“重返正常国家”、菲律宾和越南等南海国家的领土要求,还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猜疑,都反映了世界对中国这个“大块头”的主动进入,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甚深的国家在30多年里迅速成长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一个坚持走自己的路,总让别人意外的国家,现在要主动走向世界,世界感觉不适应是十分正常的。
世界不适应中国,不仅给世界带来挑战,对中国也是一个挑战。当世界走进中国时,中国虽有不安,但至少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中国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调控世界走进中国的规模与节奏,处理好各种外来影响及其后果。事实证明,中国不但以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巨大进步和政治整体稳定的成就,通过了“世界走进中国”的考验,而且,由此积累的经验还为中国走进世界提供了基础。但尽管如此,当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之时,仍然会遭遇种种未曾预料的难题。
中国走向世界,意味着中国原有的优势,首先是制定和执行规则的优势,将大大削弱甚至不复存在。最近中国政府应对股灾的措施,就消解金融危机隐患而言,是必要的,但一度也遭到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批评,被认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如此局面因为发生在国内,中国仍有自主空间,回旋余地较大,而一旦进入国际金融舞台,势必受到各方掣肘。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组建巨型国企出海,但不可避免遭遇全球规则的制约,最近美国主导下达成的TPP中就有针对“国企”的条款。近年来,中国无论在武器出口还是工程出口上,频频遭遇挫折,除了国家关系因素之外,还受到中国与世界整体关系的影响。同样适应世界,在世界走进中国的场合与中国走进世界的场合,其整体效应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对此,步入世界涉水越来越深的中国必须有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