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围墙的专业课,引导学生多维看待个人与国家发展

打破围墙的专业课,引导学生多维看待个人与国家发展

2018年,马老师的这门课入选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专业教师,本来只需要在学生心中建好“专业柱”,而现在又肩负起筑成“承重墙”的重任。如何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课程的前提下,悄然植入“立德树人”的DNA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围墙,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精心选聘10位不同行业的项目管理专家轮流走进课堂,通过分享自己亲身参与的项目管理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看待事物。

“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类型有哪些?”、“新时代为什么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在“项目管理者与工匠精神”这堂课上,马老师抛出一连串问题把大家带入问题情境,再把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科瑞真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范宜昌请上了讲台;在“质量控制与影视项目管理”的课堂上,中国新闻奖获奖纪录片《人间世》制片人受邀走进课堂进行分享,案例震撼人心,令学生们受益良多。磁悬浮项目经理、摩天大楼项目经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知名律师……各行业专家分享的精彩案例令同学们对每堂课都充满了期待。

马亮虽是一名资质尚浅的青年讲师,但他的履历令他游刃有余地在这门课程当中“穿针引线”。他曾在上海世博局借调全职工作三年,具有很强的实务背景,又有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经历,同时还是上海大学兼职辅导员,在课堂上,他能够将丰富的工程经验与精深的研究成果、思政教育相结合,也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把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点,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人生,讲深、讲透。也正因如此,2017年底,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人之一顾晓英一举把他推到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协力同向同行——‘时代音画’公开课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现场交流会”的前台,与来自全国高校的同行进行分享交流。

马亮的“野心”不小,他试图在专业课中构建的是“顶天立地”的课程思政价值链,他说,“国家发展需要项目驱动、项目成功需要管理增值、管理有效需要人才支撑”的逻辑路径始终贯穿每一堂课,并打通了思政与专业之间的壁垒。“从国家项目的宏大叙事,自然地过渡到中观层面项目管理的重要价值,再落地到微观的项目管理者这个主体身上,最终的落脚点是人,这就使得学生感到自己专业上的精进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这样一来,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课程思政的效果自然就会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