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阵容解析宏大主题
本周二晚,“大国方略”开设第二讲。在主讲教师、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的教案上,这一讲的主题为“中国梦,谁的梦”。怎么给大学生讲中国梦,这个看似十分宏大的主题,大学生们会感兴趣吗?
走进教室,面对来听课的近160名学生,顾晓英从一本杂志切入。她向学生们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初《东方杂志》上刊登的“中国梦”大讨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梦想中的未来是怎样的?当时,应杂志主编之邀,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等名家都加入了大讨论。从历史视角出发,顾晓英请听课的同学们关注一点:“中国梦”离不开历经百年坎坷的中国留学生的强国梦。
如今的大学生里,渴望留学的学生不少,可留学的目标是什么?随着话题的转换,讲台的主讲人也换了——历史学教授、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教授走上讲台,将中国自1847年开始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很多感人的中国留学生故事穿插其中。
学生们的思绪还停留在历史长廊中,顾晓英又上讲台了。这次,她话锋一转,讲到了刚结束的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次会议释放了多个国家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利好政策。可以预见,今后中国学生留学会便捷得多。”作为大学老师给学生发展的建言,也作为这堂课的结语,忻平和顾晓英给学生们推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其中一句即是:“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课听下来,不少同学走出教室还在念叨这句话,回味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像是翻阅了一本‘中国梦’的大书,让我对中国留学运动脉络及其留学生对强国梦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真的很有收获。”有学生在课后的随堂反馈中这样写道。
据悉,“大国方略”本学期第一次开设,在上大通识课程的五大模块中,这门课列属“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模块。
让学生们非常兴奋的是,这门课的授课阵容堪称“豪华”:11位授课者中,有校领导,有学院掌门人,也有在学界颇具名望的专家教授。授课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各异,包括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经济学、知识产权、德育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等多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