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堂课都有2至4名教师搭档配合,课前需要“彩排”
2025年11月13日
每堂课都有2至4名教师搭档配合,课前需要“彩排”
记者旁听了由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蔚、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李华主讲,顾晓英主持的一堂课。老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发表的最新文章《中国是世界第一,我们需要担心什么》来引入话题,幻灯片上用了刊发该文的杂志配图:一只吃着竹子的大熊猫坐在一只老鹰身上,图片说明是“中国超越美国”。另一张幻灯片则是不久前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夜游中南海瀛台,以及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与奥巴马同坐一把长椅上的画面。这一节课的主题由此展开——“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
在同学们表达观点后,王蔚分析“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是否必然会发生冲突,以此探索新型大国关系该如何建立。课后的一段视频,正是习近平主席对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论述。
这门课程分成10个专题,除考核外,每次课都以问题命名:“龙是dragon吗?”“中国梦,谁的梦?”“中国是一个大国吗?”“我们会被全球化淹没吗?”无一不是对现实的回应。“‘大国方略’经过精心设计,我们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顾骏说。
老师们给课程定下了这样的教学原则:以中国梦和中国道路为主线,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背景,研究正在发展的国内外形势;直面大学生的困惑,既要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语境叙述,又要体现学术深度,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涵养和事实而不是野史轶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
“问题和上课资料都是最新的,备课量相当大。”忻平说。他本人的最近一次备课,是给学生们讲中国学生的留学问题,光演示文稿就准备了200页,在此基础上再压缩为100页。不仅如此,由于每堂课上都有2至4名授课教师搭档配合,老师们除了各自准备外,还必须集体备课,经过课前“彩排”,对好“台词”。这些教学方式,无疑都与以往思政类课程大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