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抹黑中国论”无关

与“抹黑中国论”无关

东方早报:会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在课程上做一些特别的设定吗?

顾骏:相对于100多名中国学生,8名留学生的人数显得少,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中国学生。但在讲课时,会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把尺度掌握得更准一些。

东方早报:日前中国有媒体报道说,有大学教师课堂上抹黑中国,“大国方略”的课程开设是为了正本清源吗?

顾骏:我不认为“黑中国”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上是普遍现象,个别场合可能存在类似现象,但不能以偏概全。没必要把局部情况变成中国大学的整体模样,说好时样样好,说不好时就把个别现象无限放大,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对于“抹黑中国”的批评,要分清哪些是有事实依据的,哪些是客观分析的,哪些是胡编乱造、信口开河的。

讨论中国现实问题,主要把握两条,一是有事实依据,二是有科学态度。抓住这两条,批评就不是问题,不能单纯以批评还是赞美作为判断的标准。批评的对错还看有没有实际效果,对解决或改进问题有没有积极意义,是让今后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就此绝望。我们开这门课,关注的是中国在世界大局中的布局,无意追逐国内热点,有没有上述背景,这门课都会开出来,也会持续开下去。

东方早报:我注意到你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很注重学生的反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顾骏:课程本来就是为呼应学生需求而开发的,自然对学生反馈很在意。但课程讲究科学性,不会完全按照学生的反馈走。

大学的课程设置要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要让大学成为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学生应该沾点“烟火气”,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过程中,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责任承担者,应该有所准备。

这几年中国变化大,经济发展快,但教育走得很慢,有负大学使命和责任。大学也面临挑战,需要不断提高。“大国方略”这样的课程是一次探索,应该是有价值的。 (韩晓蓉)

《东方早报》201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