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讲好思政课
在一些人的想象里,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形式刻板、气氛沉闷,学生们没精打采,老师们也苦恼不已。但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可能会推翻您的印象。比如,有这样一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在一次对3万名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有86.6%的学生表示喜欢上思政课,有91.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让他感到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甚至有些高校的思政课还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这是怎么做到的?现在的思政课到底是个什么样呢?
(中略)
不仅思政课必修课创造了精品课堂,为了让学生更了解中国的历史、政策、国情,一些大学还研发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选修课。
在上海大学“时代音画”的课堂,一门思政课的选修课正在以演出形式进行着。他们通过一些经典音乐风格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主讲人是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王勇。“通过一个思政课的课堂,向更多人去传达音乐和国家的命运,音乐和时代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络,通过这个环节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在那个时代中发生的一些特殊历史事件。”王勇对记者说。
在这堂两个半小时的“时代音画”课上,除了王勇教授之外,参与授课的还有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的不少教师。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陶倩说:“每门课有一个主任课老师,他是项链的基座,请来的专家都是一个一个的珍珠,串在这个项链上面,所以我们叫项链模式。每一个课里面你看为什么热闹,因为有四五个老师在里面,不同人有不同的学科背景,这样综合在一起效果非常好,所以这个项链模式一直是我们改革的特色。”
上海大学创新的“项链模式”打破了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让各专业的教授们联袂为学生授课。
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是上海主力打造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之一,目前,像华东政法大学开设的“法治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国智慧”、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大国工匠”等等都是上海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高校思政课的第三个关键环节就是把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教育部部长助理刘大为认为:“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把中央的精神、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们感觉到,是设身处地在指导帮助他们成长。”
通过思政课改革,让思政课变得活跃起来,不仅课上的“抬头率”提升了,对于思政课传授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这些90后、95后,也更加认同。为了提高思政课质量,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和安排下,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思政课的创新尝试。
(后略)
“央视网”2018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