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难度的课堂 鼓励学生勇攀高峰

有难度的课堂 鼓励学生勇攀高峰

走进“量子世界”课堂的学生都会发现,每位老师的讲课方式都各有特色。在浦江学者、上海大学理学院副教授陆杰的课堂“量子为媒,如何促进波粒二象性?”上,他从“我们为什么能看见东西”入手,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就阐释清楚“光的故事”:古人看光的三个特征、牛顿提出的光微粒说、麦克斯韦推断光是一种电磁波、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最后发展到今天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同学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就对光的认知有了整体性的宏观认识,也领会到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要不断打破成规,勇于挑战,追求不止”的科学精神。而国家杰青、通信学院副院长张新鹏老师则以物理爱好者的角度看量子世界,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高难度的量子力学本就烧脑,作为通识课面向非专业学生,包括大一新生,更是难上加难。“波粒二象性”、“薛定谔公式”、“量子隧穿实验”、“量子态的叠加”等高深内容逼迫着学生。“来到我们这个课堂,听不懂没关系,我们这个课堂的重点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了解量子思维,给你们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课堂主持人顾晓英表示。

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告诉时报记者,继“大国方略”课程的“五朵金花”之后,为对应国家新工科建设,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校开始转向“育才大工科”之“人工智能”系列。“智能文明”和“量子世界”是继春季学期后新开的系列课程。

该课程依旧由“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社会学院顾骏教授和上海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研究员联合出品。两门课程归属理工类通识课,不分文理与年级,打破本硕博界限,课程也吸引了上大研究生、博士生同堂修习。“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智慧有创新的学生,不断开拓自己,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打破过去的认知是难以胜任的,我们就要在我们的课堂上让他们开始享受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当然,这还需要过程,我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