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跨学科深度合作 探索多元教学模式

实行跨学科深度合作 探索多元教学模式

东华大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主讲教师、国家级虚拟现实项目中心主任、东华大学管院校友会副秘书长齐国峰分享了“AI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实践”。他提出,在选择路径的时候,团队考虑到人工智能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门类,不仅有人工智能相关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样的技术,还要和各个行业、专业结合起来,比如和金融、医疗、教育、能源各领域进行跨学科的深度合作,才能给行业进行赋能。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张红云副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课采取先期试点制,针对不同学业基础,探索特殊的、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一是多元的学习渠道,二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三是专家走进课堂,四是全面综合考评。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单美静副教授就“人文智能研究者需要人文视野”展开讲演。团队希望能够从通宽性的人文视野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些人工智能基础。学校从人工智能与法律、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结合的角度,开设了一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华政还设置了一些特色鲜明的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课,如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法律大数据之美、声像资料司法鉴定等,还有大数据侦查,网络犯罪侦查等。即将开设“人工智能与法治”等。

上海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戴骏豪社长介绍了如何“服务通识课的教材出版”。四年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已开9门和配套教材已有9部,可凝练为16个字“呼应主题,寻求变革,对接实事,融会贯通”。4年合作实现了: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同向同行,形成品牌;领导重视,社会认可。另外,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四门系列课程和“人工智能”课程已在超星尔雅上线。超星集团产品总监张乔为介绍了“一平三端”的智慧教学系统,即一个泛雅平台和移动端、管理端、教室端“三端”,它将无限接近现在的人工智能,使云端更智能,体现智能化的教育为本科教育教学课堂革命服务。

最后,会议特邀嘉宾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庞海芍教授从嘉宾视角作了点评。她表示,会议让人脑洞大开。这是一个洗涤心灵、启发心智的会议。我们需要反思“科技使人进步,但有时候也使人迷失”。上海大学提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犹如给人工智能套了一根人文的缰绳,避免它成为脱缰的野马。上海大学率先提出人工智能通识课,这是个非常好的思路。在以往基础上,相信上大这次能够再次掀起旋风,影响中国乃至世界。

据现场了解,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等25所外省市高校的教务处处长、教发中心负责人、骨干教师和马院的专家学者。

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复旦大学马院、同济大学本科生院、上海财经大学教发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骨干教师等前来参会。

此外,出席研讨会和公开课观摩活动的还有上海大学相关部处、院系领导与骨干教师,共计140人左右。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教务处、计算机学院、出版社及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由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顾骏团队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