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热点焦点问题
在选课之时同学们就已经观察到,这门通选课和其他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是核心课,却有着核心课程般的师资团队——从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到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以及校内的各学科明星教授,通力打造了这门课程。
新开的这门3学分通选课,受到不少学生追捧。选课人数达到135人,其中有8名留学生,第二次课程又新加入了9名学生,包括了全校各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学生。首次课程还吸引了没有选上课而慕名前来旁听的学生。
“我想在这门课中听到一个真实可信的、不一样的中国。中国的大国崛起让我振奋,更让我对她的背景和未来充满了好奇。”和三位同学一起幸运地选上了“大国方略”课的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大二学生余飞说。
课程的发起人、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的大国形象在改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有着全新的布局,如今社会各种思潮兴盛,大学生应该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真实的中国。这一想法得到了全校上下的共鸣和支持,从10月份有这样的设想,到11月开出首堂课,课程教学团队多次进行集体备课会,全面启动头脑风暴。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的努力贯穿这门课的始终,她表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解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增强青年学生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属于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模块,引领学生熟悉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所用的主要参考书是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课程直面中国若干重大战略和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发挥上海大学的优秀教学传统,通过“项链模式”访谈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网络论坛互动探讨、随堂反馈考核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下大势,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梦。
早在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上海大学据此开始了“项链教学”的探索:即由思政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主线,将文史哲、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家及社会典范人物引入思政课,以访谈、论辩、答疑等形式为学生解答问题,两位甚至多位教师联袂授课,或思政课教师AB角上课,或讨论或激辩或解答问题。这一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做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年来,这一模式让上万学生受益,在全市和全国都引发了强烈反响。
“腾讯网”201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