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老师爱上、学生爱听的良好生态

新时代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老师爱上、学生爱听的良好生态

2017年,一项上海高校思政课听课调研显示,课程优良率92.7%,学生到课率98.9%以上,96.7%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特别是一批“明星”思政课选修课程,成为各大高校“秒杀”课程,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

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形成老师爱上、学生爱听,入耳、入脑、入心的良好生态。

记者连日采访沪上多所高校师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课程思政”更合拍的时代脉搏、更有温度的教育教学、更有力度的思想引领。

(中略)

上海高校牢牢把握思政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功能定位,着力提高思政课质量,让理论接地气,有说服力、针对性,让课堂充满生气,有吸引力、亲和力,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通过创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深化理论研究,提升课堂理论魅力;通过拓展必修课内涵、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发展出4+1+X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有力支撑,4+1必修课实现内涵发展,X选修课“中国系列”课程形成全国品牌。

首开“大国方略”思政课选修课程的上海大学,2015年11月又一脉相承地开出了“创新中国”课程,主持人顾晓英已经当了将近30年的思政课老师,她深知思政课的内核:“要让学生们明事理、爱国家、有责任感。”“创新中国”邀请校内最顶尖的理工科教授,也有部分教授来自经管法、社会和艺术等学科,为同学们讲授各个学科的前沿新知,“我们已经邀请70多位院士、杰青、优青、万人等来到课堂,校长书记也讲了好几次!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的创新,如今走到了哪一步?在这个时代的交汇点上,我们国家的自信源自哪里?当代的大学生又可以做些什么?”

这样既“接地气”又“高大上”的思政课选修课程,目前已在上海高校普遍开花。“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以深化阐释新思想为核心使命,立足伟大实践,回应学生现实关切,注重把理论、价值和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校本特色、学科特质的课程中,通过分层分类指导,使每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相贴近,实现“一校一特色”,成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途径。复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国理政”、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智造”、东华大学“锦绣中国”等特色品牌课程,成为大学生追捧的热门课。(后略)(林颖颖)

《新闻晨报》2018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