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政课配置实践学分

为思政课配置实践学分

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如何更好地掌握话语权,值得关注。与会专家指出,特别在高校领域,一些争论往往以学科研究为外衣,教学过程中尤须从学理上厘清问题的根源,分析思想本质,进一步完善中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在此基础上,从学校教师个体而言,也应有许多创造性的实践和思考。

每所大学都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而在复旦大学有“豪华版”——2004年以来,课程坚持13年配套中国市长论坛,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市长为学生讲现实、讲梦想,讲自己对党的思想和政策的理解。除此以外,学校还为思政课专门设置两个实践学分,把学生从单一课堂上推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感悟。这些来自理论直接或间接实践的体验,让更多年轻人真正认识到思政课在表达什么,自己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作为专业课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出课程的厚度,”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也是现场授课的教师之一。在他上的人体解剖学课中,如何完成对“大体老师”致敬环节,是第一课。面对学生,他讲遗体捐献对医学的意义,带领学生去遗体捐献者家中拜访,邀请遗体捐献志愿者一起来开座谈会。“学生对专业课有趋向性,我们要做的是在传递知识以外,把这门课程背后的人文内涵展示出来,”他觉得,专业老师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体验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