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课程思政”机制建设的两大关键
当下,上海高校正在重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体现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关键是加强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体现为:一个“一”,三个“度”。
一个“一”,指的是一条主线:就是围绕课堂育人主渠道上的“课程思政”机制创新问题。“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的新做法,必须配以新机制。
三个“度”:第一是理论的深度。无论是话语体系的中国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关系和与各学科同向同行的实践,都提出了很多理论问题。对理论先导和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视,是上海的重要经验。第二是实践的广度。很多高校都提出了全面深化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急需解决的机制问题。无论是思政与教务系统合作机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机制,还是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一体两翼三课堂”机制、增强学生获得感等机制研究,都体现了实践的广度。第三是机制的前瞻度。开展“课程思政”试点的高校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创新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机制问题。如思政课与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整合机制;有些学校提出了更高层面的思考,如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上海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等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机制建设的前瞻性思考。
上海有创新的基因,迫在眉睫的是形成创新机制。上海“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有两方面十分关键。
一是三年来科教党委、市教委在引领机制、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高校改革创造了机制条件。
如今年5月韩正书记、应勇市长分别到复旦、交大上形势政策报告课,进一步创新领导干部上思政课的机制;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高校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着眼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支持复旦、华师大建设国家重点马院,发挥引领作用,并在全市建15个示范马院;出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启动整体试点、重点培育、一般培育学校等。
二是高校要不断创造适合校情的机制,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学院。实践中已经遇到了各类机制瓶颈问题,必须予以创新。如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建设的机制问题,与各学科、各门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机制问题,高校各系统的合作机制问题,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队伍建立“立交桥”机制问题,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不同课程的课程体系,培训和评估标准的机制体制问题,等等。一句话,以课堂育人主渠道为核心的上海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命运共同体的机制创新问题,已经成为当下“课程思政”工作的重点问题,需要各高校共同努力来创新破解。
6月22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提出上海要在“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五方面形成长效机制。根据上海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建立符合思政课和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发展规律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这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机制保障。(忻平)
《解放日报》2017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