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政课的强化和延展

“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政课的强化和延展

不能解答学生心头疑惑的思政课,不是理想的思政课。一位大学教授的观察很有代表性:“有些老师刚开始讲,学生的头就低下去了。老师抛出一点理论问题或提出一些概念,学生就开始在手机上查百度。”

思政课能否首先让学生“把头抬起来”?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就给沉闷的思政课堂带来了新空气。这门课的一大创新之举是,授课采取“项链模式”,不是由专职思政教师从头讲到尾,而是由各学科的老师联袂讲学。

在高校,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化”困境,老师们时有讨论。主流意见认为,这跟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着“两张皮”现象有关,其根本原因是“全课程、全员育人”的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教授说,很多专业课老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讲解知识——只管知识传授,不管价值引领。

而外语院校还有一点特殊: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处于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更感兴趣。“外国事情知道得不少,反过头来,对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却了解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