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列”在建课程还有10门

“中国系列”在建课程还有10门

刘教授的这堂课是“读懂中国”第四讲,名为“中国工程与中国自信”。作为老一代学生,他回忆起几十年前入读清华大学时在圆明园遗址上了一堂新生教育课,又一次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工程界专家,他讲解如今中国大地上世界第二的高楼、高坝,世界第一的高桥、高铁,以及“以柔克刚”抗震建筑的东方智慧;作为思政教育者,他不回避全国接近60%城镇化率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土、木二字叠起来,才是‘未来’的‘未’”。课堂上,学生们时而蹙眉三思,时而会心一笑。

像这样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已在上海高校实现全覆盖。从复旦大学“治国理政”、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到华东理工“绿色中国”、东华大学“锦绣中国”,50多门“中国课”可谓一校一特色、名师显神通。昨天,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晓英与上大音乐学院教授王勇联袂演绎的艺术风格“时代音画”课程,以及民办高校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江彦桥教授主讲的雷锋主题“奉献中国”课程,也都现场开出公开课。

最新统计表明,2018年春季“中国系列”在建课程还有10门左右,如上海海事大学“走向深蓝”、华东政法大学“大国治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共享中国”、上海电机学院“中国制慧”等,一些高校已拥有2门以上“中国系列”课程。(后略)(徐瑞哲)

《解放日报》2018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