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现场交流会在沪举行 让学生上思政课乐此不疲
为了上两节思政课,课前却至少要用两个半小时去预习,但同学们仍乐此不疲。发生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宏雨课堂上的这些平常事,却成为近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现场交流会上热议的话题。如何让高校思政课更精准地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思政教育更紧紧地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各校思政工作者已纷纷行动起来先学一步,并努力全面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
“思政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想学’。”杨宏雨讲授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他认为,如果还是按老讲义、老套路讲课,身处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肯定会觉得味同嚼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必修的思政课,学生们对近代史、对党史还不熟悉,但网上的视频资料却极其丰富,像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三大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都能找到多种详实的视频,内容权威且引人入胜。”杨宏雨说,把思政课延伸到网络里,在课前把视频资料先发给学生,让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并人人撰写预习讲稿,到了课堂上,用三分之一时间演讲观看视频的体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检查课前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演讲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表述,但老师的讲课则要将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阐释,统一到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个重要命题上来。
上海大学于三年前率先推出的“大国方略”思政类选修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每次上课都有报不上名的人挤进来席地而坐蹭课。三年来,由上海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教授联袂社会学专家顾骏教授,又相继推出“创新中国”“创业人生”和“时代音画”等一批“中国系列”大课,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进文化自信。十九大代表、上大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对于“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又有了新的思考。他说,目前在有的思政课上存在着“大水漫灌”多而“精准滴灌”少的现象,存在“有意义”但“没意思”的问题,上大则要把思政课作为“铸魂工程”来建设,教师着重讲“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和“应如何”,用讲故事的形式让中国自信“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努力达成知行合一。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青松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具有系列新特征,高校可推出“新时代与新使命”“新方位与新方略”“新思想与新征程”等“新时代系列”思政课程。还可以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12项具体领域的“强国”目标,推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新时代强国系列”课程思政。
据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黄伟力教授介绍,该校的思政理论课已经形成了“一体多维”的改革模式,即组建了由优秀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院外教授和课程教授、研究生助教共同组成的复合型师资共同体,设计了专题教学、小班讨论和社会实践等多维度的教学形式,将教材内容凝练为系列化教学专题,将教材语言转化为适合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的教学语言。试点“一体多维”思政课模式的致远学院,学生们对新型思政课评价颇高,留言表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超过了专业课”“不是对着教案、对着书本的空洞说教,而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今日中国之责任,不在他人,唯在我少年”……(王蔚)
《新民晚报》2017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