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如金线,串联起校园内关心国事的老师和同学

课程如金线,串联起校园内关心国事的老师同学

“大国方略”,是上海大学在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推出的全新通识选修课,这门课设在“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教学模块中,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从11月18日起,每周二18时开讲,三节课连上。

专门为该课程量身打造的教学团队堪称豪华,不仅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学者,也不乏上海大学学生心目中喜爱的名师。上海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历史学家忻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哲学教授王天恩,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陶倩等披挂上阵,充当青年的燃灯者。

10月份筹划,11月份开讲,“大国方略”的开课速度超乎寻常。按照社会学系教授顾骏的说法,这门课的开设,源自他与忻平、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两位老师在一次会议间隙的聊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新政频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当代青年对于中国走向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认识上还有些模糊,缺乏系统的理解。能不能开设一门课,帮助学生们把直观感受转变成理性认识,全面理解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三个人一拍即合,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后,课程很快细化成形。

谈到“大国方略”第一次公开选课时,长期从事思政教学的顾晓英难掩激动:“原以为能有50个学生选课就不错了,哪知当天傍晚课程刚挂上网,一下子就选满了!”最终确定选课人数为144人,其中还有8名留学生。

选课热,课堂反响更热。这门课程犹如一根金线,串联起校园内关心国事的老师和同学。每次课都有不少旁听者,其中既有没能选上课的本校学生,也有来自其他院系的教师同行、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以及各路媒体记者——在上海大学,很少有哪门新课能收获如此强烈、集中的关注度。

学生的课后反馈,让老师们信心倍增。“现在打开电脑,就想好好了解G20、APEC等时事和国家发展理念。”作为一名理科生,生命学院2013级学生王敏嘉原本对中国梦、大国外交关注不多,如今却“求知欲剧增”。还有学生在学校网络课程论坛上这样评价:“在这门课上得到了比较客观、深刻、让人信服的中国发展概况……这才是大学课堂的气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