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启发式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上周三晚上,上海大学J楼102教室被坐得满满当当。“创新中国”课迎来了2016年的第一次开课时间,这次的专题为“人类能创新自己吗?”。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作为“导论”老师第一个登台授课,抛砖引玉。

在他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畅谈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整容,将人朝好的方向转变就是一种创新。”“将人的基因放到了猪的身上,有了人的成分,也算是人的创新。”“我不同意,这不是变成猪的创新了吗?”……

就这样,围绕“人类创新的边界在哪里?”“人类创新的伦理边界在哪里?”“创新风险可控吗?”三个小议题,问题导入最先触发学生们的脑洞。接着,顾骏引用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观点告诫学生,人类创新具有伦理边界,人类必须在创新自己时顾及生命敬畏与尊重。

作为当晚的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紧接着为同学们一一请上生命学院青年才俊、同济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肖俊杰副教授,以及来自《自然杂志》编审方守狮老师,两者又分别从西方科学实证实验、东方非可道的顿悟等不同路径和方法,演绎和深化专题。

其中,肖俊杰从传统生物教科书的经典理论“心肌细胞无法增殖”入手,为学生讲解“心脏再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说明教科书的理念已经被颠覆,而人类对创新自己的认识也是有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方守狮老师则通过汉字构造的角度对“创新”进行解读,并以裸眼3D技术、克里安照相术、雾霾变钻石、苯环的发现等创新案例,鼓励学生敢想敢试。顾晓英最后还从国家有关生物医学的重大战略和规划要求予以了时政视角的解读。

大咖同台授课,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课堂教学,和大学生们一起关注、感受“创新中国”进行时,这就是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共识,思考“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新教育”这一大课题时,上海大学通过推出“创新中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