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的人生引航

从“?”到“……”的人生引航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4门必修课和1门形势政策课(简称“4+1”),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承担着显性的思政教育的功能。而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则具有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

作为复旦大学核心通识课“治国理政”的课程负责人,在课程首席专家杜艳华教授眼中,凝聚青年人关注点的专题式教学,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及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可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形成呼应与配合。

“国共反腐史鉴”、“社会动员与风险治理——群体性事件、抗美援朝等”、“中西文化论争”……“治国理政”的课堂上,这些主题常在青年中引发热议与好奇探究,而一般思政课上少有专题涉及。

杜教授拍板讲述这些,自有底气——教学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压得住”,他们的专业主要包含三类:一是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二是党史与政治学交叉学科成员,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带着问号走上讲台,为青年留下的是不断思考、实践的省略号,而非盖棺定论的句号。在大思政格局的开拓下,“中国系列”课程注重“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家名师走上申城高校的“中国系列”课堂,在这里探讨人生、讲授知识的同时,阐述背后的文化、历史、艺术哲学,润物无声,为学子实现人生引航。(彭德倩)

《解放日报》2017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