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替代人类还是解放人类

机器人是替代人类还是解放人类

12月2日晚,铃声一响,主持人赵东升点开PPT上几幅萌萌哒的跳舞机器人图片,报出第二课课名——“中国制造,谁来造”。全场掌声中,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顾骏教授走上讲台,开始发问:“制造拟人机器人,大的难做,还是小的难做?”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之后,顾骏出其不意地给出了答案:“不大不小的最难做,真人大小最难做。”

在学生的诧异表情下,顾骏指出,到目前为止大自然的制作水平仍然大大高于人类,因此,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创新者必须尊重自然。

当晚亮相的第二位主讲教师,是来自上海大学机自学院的李明教授。李明是国内知名的几何精度标准领域专家和机电一体化专家,曾经编著《机器人》和《创新的思维方法与实践》等书籍。

为了打通文理界限,拓展大学生视野,李明有意将人文素材和工程知识融为一体。他介绍了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最早给出的“机器人(robot)”命名,分析了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是机器人》中关于“机器人三守则”的界定及其工程伦理意义,还从农林、制造、医学、助残、服务、救援、防爆、军用,甚至是僧人“抄经”、可穿戴设备等方面展示了机器人的创新应用,让学生看到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广阔前景。

最后,他从“自动化/机器人替代了人,还是自动化/机器人解放了人”引入,给听课学生留了一道思考题:未来的机器人将如何服务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