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高校“金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如何构建与“课程思政元素”密不可分的课程知识体系?既做到既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1月14日,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一线教师与中国政研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专家学者聚集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就如何在高校开展“金课”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认为,课程思政是挤干“水课”水分,打造“金课”的重要方法。聚焦课程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打造“金课”是一场课程教学改革,也是一场课程教学革命。

2017年入围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校建设,2019年成功入选课程思政领航高校,上海大学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据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顾晓英研究员介绍,从2004年的“两课也有追星族”,到2007年开始的“项链模式”教学,上海大学很早便以重视思政创新闻名。近几年,上海大学又将人工智能、量子世界等课程融入“大国方略”课程思政系列中,受到了当代学生的好评。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叶志明的“土木工程概论”今年10月被上海大学立为第二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荣誉示范课程”。叶志明认为,挖掘课程思政不能弱化学科与专业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不能脱离学科与专业课程内容与性质特点,要深刻理解学科与人的价值内涵,不能简单地去贴政治标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刚刚获得2019年度华东五校卓越教师奖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但育人不等于政治课教学,学校的任务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不仅指通常所说的政治思想,还有学术思想、认知态度、文化素养和行为理念等等。生搬硬套,既为难了专业课老师,也容易使重要的“课程思政”工作走向形式主义、走向庸俗化。课程思政要“润物无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度”,学会“留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任鹏 曹军)

“光明日报客户端”201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