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老师如何上好思政课——多名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

理工科老师如何上好思政课——多名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

高校思政课有利于青年学生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理工科学生的思政课程设计尤为重要。日前,在上海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金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上,众多专家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从身边“故事”谈起,讲述如何看待理工科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把价值的盐融入到知识的汤里,不是融入到水里。课程思政,就是让原来固有的汤,既有味道又有价值。他指出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高校教师一定要明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他引用上海大学钱伟长老校长的金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阐明高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站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培养时代新人。

上海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叶志明作了“课程思政之建设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自己的实践案例,那就是在土木工程学科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在课程内容中完成思政育人。在叶教授的土木课程中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土木工程对人类的贡献,中华民族遗产名录中土木工程的贡献,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对上海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贡献,上海大学及其土木工程系艰苦创业过程及案例,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典型等。在研讨会上,叶志明讲述了自己实践探索的体会:“我希望在一门课程中赋予学生除了知识以外更多的精神和价值财富,书品如人品,思政课应该成为经典知识的传授课程、立德树人的楷模课程、创新创业的典范课程、科学精神的历练课程、治学品质的示范课程。”(吴苡婷)

《上海科技报》2019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