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骨干教师将获专题培训

专业课骨干教师将获专题培训

眼下,一批“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的开设,正在成为沪上校园里的新看点。从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到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信用中国”、上海电力学院的“能源中国”……每一门“中国系列”课程都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在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时,高校追求的不是“一门课讲所有”,而是“讲一处深一处”,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必修的“人体解剖课”,在授课老师张黎声这里完成了“升级”,成为一门“思政味”浓郁、受学生高度认可的专业课。在“解剖第一课”上,张黎声向学生们转述遗体捐赠者弥留之际的话语,分析病例,观看病人和疾病抗争的图文影音资料;在课外,他带着学生与遗体捐赠者家属座谈并给予慰问……

把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巧妙地完成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合二为一,在沪上更多高校,类似的试点正在开展。

据了解,目前上海高校已建设“中国系列”课程近30门。另外,175门综合素养课程和400门专业课程申报开展试点改革。

记者从昨天的会议上获悉,今年上海高校还将着力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1门以上课程开展试点;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2门以上专业课程开展试点。

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今年上海还将打造市、校两级培训体系,在市级层面研制培训方案、开发培训教材,率先对1000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

另悉,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正在牵头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据悉,上海将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樊丽萍)

《文汇报》2017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