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磨亮青年底色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磨亮青年底色

在一堂“中外时文选读”课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就学生提问“为何西方强调人生来平等”,从英语措辞开始,介绍了“生来平等”在西方宗教语境和现实语境中的差异,继而分析了中西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这堂英语专业课成了生动的思政课。

“没想到不经意一问,竟换来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深入的理解。”英语学院学生谢正男说。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大思政”教育格局,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传统思政理论课与综合课、专业课有机结合。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是推进教师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现实路径,实现思政教育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造性转化。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张东刚说,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探索,是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亮特征。既抓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又是教师思政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推进课程育人的制度化落实。

上海高校的思政课队伍迅速扩大,各学院专业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各校书记、校长带头上课;院士成立思政课工作室……

上海高校“思政味”的专业课也越来越多,所有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将专业课纳入“课程思政”改革,有的将人文学院整体纳入,有的则全校纳入,使课程不断丰富。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上海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核心任务。为此,上海在思政教育的内容顶层设计、学科高位支撑、教学方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让高校教学回归育人本原,增强价值引领。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价值引领正在磨亮更多青年学生的底色,铸就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理想、使命与担当。

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课程安排学生访问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有学生主动提出捐献遗体,近百人捐献造血干细胞。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堂课后都有数十篇“思政体会”在师生中流传。

“我们高职学生不能只盯着毕业、就业,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落在我们肩上。”该校物流专业学生杨猛在一篇学习体会上写道。

在教育部主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千名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上海报告会现场,上海50余所高校2000多名大学生党员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集体起立,重温入党誓词。

“右手举拳那一刻,我为预备党员而自豪,在学习十九大精神后更感自信,这是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信心。”上海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孙丽蓉说。(潘旭 朱基钗 郭敬丹)

《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