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程思政:“时代音画”本月底全新亮相
记者:去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金校长代表上海大学在会上发言。我们注意到,您也是当时上海高校界的唯一一名代表。在某种程度上说,上海大学这一块工作是有特色的。您是怎么看待思政课的?
金东寒:习总书记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总的来说,国内高校普遍更注重知识传授,在立德树人方面做得还不够。由于教师、宣传,以及学生认识等原因,造成过去上课效果并不好。其实,教师讲什么内容以及怎么讲,与能否上好这门课有着密切关系。
为此,上大开发了课程网络平台,征集问题及学生反馈,学生们可以递交问题,老师们将共性的问题提炼出来,加以设计。在此基础上,2014年,我们率先在全国探索“课程思政”,第一季课程“大国方略”,加深大学生对于国情和时事政治的了解和兴趣。
无论是“大国方略”,还是之后的“创新中国”、“创业人生”,全部都是大牌教授或行业精英担当嘉宾,以一种“项链模式”的授课方式推出,因课程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大学生关切,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明显提升,而且与传统思政课同向同行,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门课”。
记者:今年,在“课程思政”方面,上海大学还有什么进一步的措施?
金东寒:我们将进一步制定并实施上海大学“思政课程”创新计划,深化“思政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改革与创新,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让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共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品德教育。我们已经明确提出了上海大学的使命、愿景和目标,通过不断创新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其中的每个核心元素都有具体的内涵诠释、关键特质、观测指标和具体的培养载体。
本月底,我们的“大国方略”系列课之四“时代音画”就要推出了,这一季的课程将以时代为线索,呈现近现代中国纵横史诗音画专题,着力创设音乐与视觉情景,让学生体验音美、乐美、画美和建筑美,在沉浸中感受时代特征,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认知,增进文化自信。
(后略)(刘昕璐)
《青年报》2017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