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课大火,是偶然吗?高校网红课或许启示教学改革的方向

“似是而非”课大火,是偶然吗?高校网红课或许启示教学改革的方向

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改变压力。“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纯知识性的东西特别多,青年的思维尤其需要基础理论及科学思辨来成为‘柱子’,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可惜的是,这一领域的教育探索,是不足的。

周二晚上18:30,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3409教室一座难求,沿墙站着坐着更不少。这门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的“似是而非”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本学期有14讲。

(中略)

有意思的是,周二晚上18:30,复旦上课之际,几十公里外的上海大学J教学楼201室,另一门同样极受学生欢迎的课同时进行——王刚、李文献这两位“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正以“材料与创新中国”为题授课。那是2014年起,就已开出的“大国方略”通识课程的系列之一,“创新中国”。

“感觉像在看3D电影一样。”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听课感受:“一堂课有两个平行的学科视角,让我看问题更加立体。”

“不同专业背景的名师形成集成效应,”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看来,教授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分析问题,厘清理论关键点,学术底蕴和现身说法让原本艰深的内容更鲜活。目前,“创新中国”系列教学内容涵盖无人艇、大数据、生命医学、知识产权、金融、材料基因等不同学科。教师包括院士、973首席专家,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千人计划获得者等。他们把思想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同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创新和发明紧紧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对世界有一个宏观认识,并将这种大局观延伸至学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