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明星教授阵容解决好“说什么”“谁来说”“怎么说”

全明星教授阵容解决好“说什么”“谁来说”“怎么说”

打造全明星教授阵容,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思政教学团队,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沪上更多高校开启了创新和探索。

在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自2014年11月推出,已连续5个学期成为最热门的通识选修课。目前,“大国方略2.0版”——全新的“创新中国”课程已经上线,包括上海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上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郭毅可等,都是这门课程的授课团队成员。

从“大国方略”到“创新中国”,上大独创了师资组织的“项链模式”——把大学各专业的大牌教授串在一起,既有明确的思政课程教学主线,又展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有时,课堂上甚至会出现十来位名师联袂开讲的盛景。

在复旦大学,每名思政课教师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并且来自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等不同专业。有教师在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还会引入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认为,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转换话语体系,要解决好“说什么”、“谁来说”、“怎么说”的问题。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运迪说,如今这一代“95后”学生群体掌握的信息量巨大,思政课要达到理想教学目标,教师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在一些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提供及时、正确的引导。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晓强教授坦言,之所以把各路名师名家引入思政课堂,就是因为这些学界翘楚大多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其成长历程就是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大凡一流学者,内心都有浓厚的中国情怀。要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命运势必和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也是为了我们国家人民以及全人类的福祉。”丁晓强说。

高校里的大师,正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樊丽萍)

《文汇报》201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