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上讲台前还在备课的老师,远不止一位
2025年11月13日
临上讲台前还在备课的老师,远不止一位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顾晓英介绍,与之前四讲的内容聚焦于“中国是大国吗?”“中国梦,谁的梦?”“龙是dragon吗”这类与中国自身问题相关的课程概论不同,今后“大国方略”的课程内容会涉及更多的专题研究,如“中国高铁将驶向何方?”“‘一带一路’会带来什么?”
顾晓英告诉记者,“大国方略”是上海大学在本学期新设的,主讲教师多达十来位,来自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多个角度就学生们感兴趣的、与国家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和国际关系走向做出解释和解读,“中国课”要上好着实不易。
“临上讲台前20分钟,我还在修改课件。昨天我光准备讲课的PPT就花了5个多小时,一直写到凌晨3点。”对王蔚来说除了备课和制作课件,最磨时间和精力的是,这门课不是“一言堂”,授课教师有2—4人的教师团队——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们就像演员一样,课前要不断“彩排”,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接口一定要对好”。
在给学生们讲第四讲时,主讲人顾晓英和另一位授课教师顾骏备完课一看,离晚上6点上课只剩一刻钟了。两人饭也没顾得上吃,拿起电脑就往教室赶。“上这门课的老师就是要舍得投入,因为课程开设时就定下一个原则,不是灌输,而是交流互动。问题和上课资料都是最新的,前期的备课量相当大。”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忻平是“中国课”教学团队负责人,最近一次备课给学生们讲中国学生的留学问题,光PPT就准备了200页,后来硬生生砍到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