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植根课堂,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理想信念教育植根课堂,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古香古色的华东政法大学交谊楼,是1949年陈毅率解放军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也是重温红色记忆的生动课堂。不久前,军史学家刘统教授携新书《战上海》来到这里,与师生们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同上一堂课”活动。

解放上海,让这座当时有着500万人口的东方大城市恢复生机,共产党人做到了,一种郁勃的奋进精神穿越70年时光,闪动着亮色,流进学生心田。

课堂是育人主渠道。上海各级教育部门按照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理念,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抓教材、抓教改、抓教师、抓协同,将理想信念教育植根于课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课,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课,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课,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课,上海建桥学院“奉献中国”课……60多门以“中国”命名的思政课选修课程在上海所有高校开设起来,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灵活的授课方式、切中现实的教学内容带来新颖别致的学习体验,受到学生追捧。

作为“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的发祥地,上海大学2014年推出“大国方略”课,后陆续开设“创新中国”、“人工智能”等9门课程,多种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该校还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大学英语”、“爱情心理密码”等课程成为理想信念的载体。

如今,已在上海高校全覆盖的“中国系列”课程正逐步向中小学延伸。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上海积极推进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力求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转化为适合各学段特点的课程体系,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内心。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的事,也是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的事。上海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综合素养课以及专业课的价值使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变化的不仅是语序,更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性生态正在形成。中小学也形成了以思政课为核心、其他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

(后略)(金志明 董少校)

《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