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这部《媒体中的我们——聚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2014—2019)》选编时间始于2019年11月底。2020年2月1日,因特殊长假,一直宅家的我默默完成了本书初稿的收编与校对,写完前言和后记。
我要感谢媒体镜头和笔下的“我们”——5年来坚持耕耘在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前沿的老师们。你们的敬业与学养,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我要感谢媒体镜头和笔下的可爱学生。“我们”中有你们。你们的课程反馈与青春告白,成了媒体关注的亮点。
我要感谢媒体镜头和笔下也许不曾出现的“我们”。“我们”中有你们,校内外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同志,尤其是教务处领导和同仁。系列课程及院系课程思政工作离不开你们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同事们的协同推进。
我要感谢整5年来关心关切并支持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的媒体朋友们。你们的责任和担当,成就了正能量的广泛传播。
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迎春、颜川和叶玲,还有我的育成计划结对本科生。他们是理学院赵天堃、顾逸凡,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李志明,社会学院郭慕旸和社区学院人文大类新生王曦仪。他们在繁忙的学业之余,尽力帮我收集资料。
我要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傅玉芳女士及编辑团队。他们用热诚的专业服务,给了我暖心支持。
有了你们,才有媒体中的我们,才有今天《媒体中的我们——聚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2014—2019)》面世。
1990年,我入职上海大学,在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之余,坚持为校报《上海大学》写稿组稿,曾在校报发表各类报道数百篇,积累了一点点媒体意识。
2004年,我和学院同事张丹华、李梁在全市层面开设“两课”公开课,曾被《文汇报》连续两次大篇幅报道。2007年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教学创新,屡被媒体推广。然而,我们与媒体之间最为紧密的互动缘起于2014年“大国方略”新课的开创。5年来,我有幸参与其中,犹如“项链”服务老师,串联课程与媒体。
2016年,我自创并经营管理“顾晓英工作室”公众号,在自媒体平台讲述上海大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故事。
2020年,是我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毕业来上海大学担任教职的第30个年头。
2020年,我们系列课程团队结缘已满5周年。
今天,我用这本书汇集主要媒体5年来对“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及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整体校与领航校报道。媒体,作为第三方视角,全面记录,客观评鉴。由于时间紧、媒体众、报道多且散,我们在收集时难免会有疏漏。
真诚祈愿,翻阅本书的您,能与我们感同身受。
大时势孕育大课程,新时代呈现新气象。
这5年,赓续红色基因的上海大学在双一流航程上飞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这5年,学校所在的这座城市——上海在攀登,继续做好新时代的排头兵、先行者!
这5年,我们随着祖国的发展大踏步前进。
期待,2020年,我们携手尽早冲破疫情的阴霾。
春暖花开,媒体与我们,续写课程思政领航校的崭新篇章。
顾晓英于上海
2020年2月1日初稿,12日修订,27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