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均为育人
2025年11月13日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均为育人
徐艳国认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我国大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现在大环境越来越好,路线越来越清晰,这对当下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他指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加强指导,而这些指导不简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应该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和人才培养,以形成合力育人模式,从总体上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基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中重点强调的是中国特色,实际上最终就是要聚焦到中国。”徐艳国表示,上海在“中国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上做得非常好,聚焦的就是中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体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还要体现为相应的教材体系等等。经过此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从坚持顶层设计的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平台建设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一定要努力把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
徐艳国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教育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再审视、再梳理,显性的更强化,隐性的更细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教材到教学是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工作。基于“思政课”这样一个的“核”出发,注重专业课设计与外延延伸,去构建学科体系,构建中国格局,形成中国话语。(查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