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学生爱国,这门中国课有盼头

今天的学生爱国,这门中国课有盼头

“我们不想给大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希望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事实上,大学生们对于中国的新型外交、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已经有了敏感的洞察。如何把他们的直觉转化为理性的思考,老师起的是点拨作用,在更大程度上,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是“大国方略”的授课教师之一,他坦率地说,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反馈有点超出老师的预期。“这充分说明,今天的大学生爱国,非常关注国家的发展。”

和传统的思政课不同,顾骏介绍,之所以要把“大国方略”列为通选课,授课教师在前期准备时达成一点共识:这门课要有学术味,学术前沿要能及时融进课程。

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吗?中国高铁驶向何方?中国能第一口咬到“苹果”吗?我们会被全球化淹没吗?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实现现代转换?绿水青山真的与“金山银山”对立吗?特大城市应该如何应对人口快速集聚造成的城市病?……这些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都将出现在本学期“大国方略”这门课上。

“大国方略”第一课11月18日开讲,顾晓英记得很清楚,“我那天走进教室时就夹了一张报纸”。中国是一个大国吗?讲课就从当天报纸的头条讲起:“习近平在澳联邦议会发表重要演讲:中国是和平发展的‘大块头’。”

第一堂课下课,不少学生追着老师提问,有学生脱口而出的是“习大大”、“彭妈妈”。常年给大学生上思政课的顾晓英敏锐地察觉到,学生们对中国问题非常感兴趣,这几乎相当于直接告诉她——这门中国课,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