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之37丨上海: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把盐融进汤里的探索

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之37丨上海: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把盐融进汤里的探索

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做到像把盐溶性汤米一样,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呢?上海率先进行改革探索,逐步构建起以思政课为核心、专业课程为辐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目前证据改革成效斐然,让高校思政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并形成上海经验,在全国18个省市进行推广。

对别人好是一种兼职,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的成功其实不只是你的才华,你的成功其实来自于很多人直接的、间接的帮助。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被学生们称为思政女神。这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就像一碗心灵鸡汤,让人倍感温暖。“在我们这个青春期呢,我们的心灵是需要一些鸡汤的,是需要滋养和养分的。”上海的思政教育改革,一方面着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则是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领域,让大学生们得到全方位的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盐溶到汤里那样去做,如果把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这个盐,和学校或者学科的这个汤,有机地融合起来的话,那么我们的育人的效果就会跟以前不一样。”

对这项改革的推进,全市所有高校都成立了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每所学校都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进行探索。比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就开了门“中国当代技术”课通过讲述中国的盾构、吹沙造岛、轨道交通、移动支付等技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让学生理解这个专业内涵和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真正的理解、热爱本职,敬业奉献,就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原动力。”交大刘西拉教授的“土木工程概论”,中医大张黎生老师的“人体解剖学”,复旦大学的“比较政党制度”,这些专业课都成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阵地。“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所有东西,最后都是要回归到中国问题的解决,和中国未来路径的探索上去的,我觉得这种课程思政最后反映的就像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在这样的改革中,上海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老师。

思政课面貌焕然一新,师生获得感显著增强。2017年5月课程思政这一新名词,正式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并向全国18个省市推广。(周云 朱梅)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2018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