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受欢迎
“治国理政”、“中国智慧”、“大国方略”、“中国道路”、“锦绣中国”、“法治中国”、“大国安全”、“绿色中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诚信中国”……这些别具一格的“亮眼”课程共同组成了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从2014年起,政法大学讲法治,医学院讲健康,上海每所大学依据自身优势开设一门“中国系列”课程,至今,全市所有高校已经推出60余门“一校一特色”中国系列课程。
“中国系列”讲什么?它将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使命,同时切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于是乎,大学生们纷纷点赞、热烈欢迎。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系列”课堂展现中国发展伟大成就,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在这个课堂我发现党中央治国理政充满智慧、充满魅力。我真切感到中国伟大、中国梦并不遥远。我虽然是理科生,但是关心国家大事,听了课觉得热血沸腾,探索欲增强,有感有获有幸福。”这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大一学生王婕在“大国方略”课后的一段感言。
(中略)
注重问题导向——“中国系列”思政课把课上到学生心坎里。直击问题、解答问题是“中国系列”课程的鲜明特色。这个课堂常常“火花四溅”,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解析中加强思想引导。在复旦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堂上,大二同学张秦向老师抛出了“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一致性”的疑问。在上海大学“开天辟地”的课堂上,大二同学袁荫问老师,“上海为什么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有哪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使得红色基因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系列课堂,让同学们在思政课必修课上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情理交融的教学,让学生在“共情”中产生“共鸣”。
“中国系列”不仅在课堂内,在课堂外也要下功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匠中国”将课堂延伸到劳模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劳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触良多。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得中国系列的课堂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思政课“活起来”,也“红起来”。(后略)(张炯强)
《新民晚报》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