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让90后大学生“读懂”中国
“你为何而来?”
2014年11月18日,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第一讲开启,社会学院顾骏教授和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副教授联袂上课,首先向教室里百余名学生抛出了这个问题。
“想要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想要……”
那些仅仅因为“课程名霸气”选课的同学后来越来越庆幸自己的选择。
一周后,历史学专家、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教授和顾晓英副教授联袂主讲第二课“中国梦,谁的梦?”时,赶来听课的人已经挤满了教室,其中不乏青年教师和教授。没有拿到听课证的同学只能挤在楼道和教室后面“蹭课”了。
“开大课、汇名师、融学科,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我们直面当下国情教育的薄弱环节,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度身定做’了这一课程。”课程策划人之一顾晓英介绍说,“原以为能有50名学生选课就不错了,哪知当天课程刚挂上网,一下子就选满了,最终确定选课人数是144人,其中还有8名留学生,包括了全校各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大学里最难上的课是思政课。为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上海大学在以往“项链模式”的基础上,率先开设“大国方略”通选课,由各学科多位名师共同授课,教学内容与中国的当下热点和未来趋势紧密结合,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而有机地融合进入课程,开启了上海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延伸。
很快,思政课创新之风蔓延到了沪上更多的大学校园:复旦推出了“治国理政”、上海交大开设了“读懂中国”、同济有了“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有“法治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有“智造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有“人文中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工匠中国”、上海政法学院有“大国安全”、上海海事大学有“走向深蓝”、华东理工大学有“绿色中国”……
“中国系列”课程只是上海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除重点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外,上海还着力实现3个全覆盖,即: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1门以上课程开展试点;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每所学校至少选取2门以上专业课程开展试点。目前,上海高校已形成以4+1门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60余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骨干、1000余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近3000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后略)(华冰)
“上海教育新闻网”201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