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围绕能源供应的角逐
自20世纪后期,中国大周边地带围绕能源供应的争夺已日趋激烈。美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同时又是能源消费和能源进口大国,其对海外油气资源的觊觎和争夺成为全球能源供应争夺不断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欧盟试图摆脱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也在积极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渠道,使俄罗斯对欧洲的传统能源供应国地位受到极大挑战。
(一)多国“抢滩”中亚里海
中亚里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大约2000亿桶,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8%左右,天然气储量约2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4.3%。虽然有关专家和机构对中亚里海油气储量的估计差异较大,但中亚里海地区是世界第二大油气富集区也是不争的事实。冷战结束后,美欧等西方大国在已占有海湾、几内亚湾等油气产区的同时,继续“抢滩”中亚里海,不断拓展能源供应新渠道。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积极促成雪佛龙于1993年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50%的股份,并组建了田吉兹雪佛龙公司,正式吹响欧美大能源公司进军里海的号角。1994年正当俄罗斯等里海沿岸国在如何划分里海海域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欧美国际石油资本已与阿塞拜疆成功签署银团贷款合同,得到了开发包括巴库近郊陆地在内的21个矿区项目。[2]在此后的短短几年里,美国公司获得了里海16%的石油和11.4%的天然气资源控制权,美英两国对里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控制甚至分别达到了平均27%和40%的比例。由于欧美公司蜂拥里海“淘金”,导致中哈石油管道工程一度受到影响而中断。截至2012年,仅在里海土库曼斯坦海域就有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阿联酋的Dragon Oil、印度的ONGC、德国的RWE和Winterschall、奥地利的Maersk、俄罗斯的Itera和Zarubezhneft等多家公司在参与天然气开发作业。中石油和英国的Barren Energy则参与土库曼斯坦的陆上气田开发。
(二)欧美联手遏制俄罗斯在前苏空间的能源供应主导权
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争夺对前苏国家能源外运主导权,竭力推动绕过俄罗斯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项目,旨在将里海地区石油通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输往欧洲。2002年9月18日,布什总统在“杰伊汉”管道开工典礼时亲自致信祝贺。2006年6月,该管道正式竣工运营后,取代了“北线”新罗西斯克管道和“西线”的巴库—苏普萨输油管道,成为阿塞拜疆里海石油最主要的出口渠道,既维护了欧洲能源安全,增强了美国对中亚里海及外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也削弱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过境的主导权。近年来,欧美国家还联手推动“纳布科”和跨里海等绕开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建设,以彻底打破俄罗斯对中亚里海能源西向出口的传统垄断地位。
(三)俄罗斯极力加强对前苏地区能源外运的控制权
虽然俄罗斯石油出口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但欧洲和独联体国家则是其石油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西伯利亚的油气绝大部分输往欧洲,巩固和发展欧洲的传统市场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的最重要方向之一。为此,俄罗斯不断调整能源战略,积极反制美欧对其能源战略的挤压。一是收复能源丧失之地,“重建苏联能源综合体”,[3]巩固“能源供给国”地位。二是扩大境外油气份额,长期“买断中亚油气外销权”,遏制中亚油气外流势头。三是编织能源产销网络,以同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建沿里海油气管线为突破口,带动环里海国家的能源合作,进而获取对里海能源走向的主导权。俄罗斯同哈萨克斯坦达成五年“执行共同营销政策”共识,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改造中亚通往俄罗斯的“中亚—中心”天然气管道,巩固俄罗斯作为中亚向欧洲统一供气的“唯一代表”地位。四是开辟南欧新能源市场,建设绕开乌克兰直通欧洲的“北流”和“南流”输气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天然气对欧供应过境上的纷争。五是反制“纳布科”管线,以每千立方米350美元高价购买阿塞拜疆沙赫—杰尼兹气田的天然气,争取与其达成更多天然气的采购协议,说服阿什哈巴德通过俄罗斯管网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西方市场,并争取“使其他国家在没有俄罗斯参与下无法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对“纳布科”施以釜底抽薪之策,“在对欧洲能源供应上构筑一个‘大围栅’”,使其“难以找到足够的天然气供应”。[4]莫斯科的反制措施彻底撕开了美欧“多线合围”俄罗斯传统能源输出通道的缺口,使美国主导的“杰伊汉”和巴库—埃尔祖鲁姆等油气管道的战略价值大打折扣。
(四)中亚里海国家不断开拓能源出口多元化渠道
阿塞拜疆早就试图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管道的传统依赖,希望拥有油气出口、定价、过境费等方面的自主权。哈萨克斯坦也是最早同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国开展能源合作的中亚国家。2004年3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会见来访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时表示,哈方对美国牵头的从里海到地中海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非常感兴趣,希望通过该管线出口石油。1997年6月,哈萨克斯坦强占先机,率先开启前苏国家同中国能源合作先河,成立了中油—阿克纠宾合资石油公司。9月,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协议》和石油管道建设项目总协议,2006年5月,中哈石油管道全线贯通运营。
土库曼斯坦在尼亚佐夫总统执政期间已开始致力于能源出口多元化的努力,与中国商定修建一条不经过俄罗斯通往中国的输气管道。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执政以来,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4月与俄罗斯因天然气管线意外爆炸发生争执后,阿什哈巴德毅然决定参与绕过俄罗斯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并与德国能源巨头RWE集团签署了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长期合作备忘录。截至2011年,土库曼斯坦除原有向北通往俄罗斯的中央—中亚天然气管道外,又铺设了向东通向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和向南通往伊朗的二期管道,并就建设TAPI管道积极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磋商。近年来,随着中亚里海国家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各国摆脱俄罗斯主导的“转口”欧洲能源管道、拓展能源多元化出口战略的意愿愈加迫切。“中亚国家已把对华能源出口作为各自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的重点方向。”尤其是中亚—中国“天然气管线的建成不仅大大缓解了中国能源进口面临的诸多困难,也打破了美国等能源大国试图垄断中亚里海能源对外供应的地区能源战略格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