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谋生路 磨合期痛苦

自谋生路 磨合期痛苦

独联体现有12个成员国,人口2.83亿。独联体成立之初,也是各成员国刚从苏联“大家庭”分开,支门立户“成家立业”之时,所以各成员国对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几乎都本能地采取了一种被动、观望甚至是排斥的态度。相反,却积极主动地向欧美等西方国家靠拢。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态,在打碎了苏联原来的经济链和计划分工体制后,各国为自谋生路,难免不在本民族利益、分摊原苏联债务和境内外资产等问题上斤斤计较,使苏联时期沉淀的一些民族分歧更趋表面化,进而加剧了独联体内部的矛盾。

由于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实行严格的“分工体制”,苏联解体后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都无法单独确立自主型的产业,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经济转变时期的磨难。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发展同样也经历了痛苦的磨合期。这一时期,由于俄罗斯只注重“分家”后的“善后”处理、协调工作,从而忽视或无暇顾及独联体国家业已存在的“离心”倾向。此时俄罗斯的工作重点是急于把这些穷弟兄当成包袱甩出去,以便尽快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轻装“融入”西方社会。因此,起初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鼓励原苏联国家脱离俄罗斯,分化、瓦解原苏联地区势力的战略视而不见。正是这些因素,加上俄罗斯主观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持俄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对俄今后走向国际社会,维护其大国地位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独联体“离心力”的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