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的中俄关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中俄关系及各领域合作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俄罗斯国内亲华声音所占上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一,一些对中国有偏见的人的态度转变依然有限。他们对“中国不可思议的增长速度及不断膨胀的原材料和能源需求,以及扩张野心的倍感忧虑无法抹去,它与俄罗斯对北约频繁的军事活动的忧虑以及对似乎是由美国筹划和操纵的‘颜色革命’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俄罗斯精英不得不装出支持中国是为了共同利益的样子。实际上,很少有人相信利益是共同的”。而俄罗斯靠扩大对华合作来打破西方的孤立对策“丝毫不能抵消日益增长的制裁压力”,相反却为俄罗斯带来一系列目前无力应付的新地缘政治风险[113]。由于“中国过于强大,任何一个伙伴,即便是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也不可能不产生陷入附属境地的担忧。问题不在于北京居心不良,而在于客观的经济实力差距”。[114]
第二,在对华出售尖端武器问题上尚存疑虑。俄罗斯个别精英仍在反对向中国出售新式武器,认为“向潜在对手出售苏–35S战机是尤为愚蠢的错误”,提供S–400防空系统就更不用说了。“现在中国购买尖端武器的唯一目的是偷窃技术。这种关系迄今只对中国有利。俄罗斯不仅要停止对华出售武器,还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毫不让步”。[115]
第三,俄罗斯国内对放开对华能源合作上的一些限制仍有反对声音。一些人认为,当年尽管俄罗斯有多少原油,中国就愿意买多少,但俄罗斯还是坚持让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不只通往大庆,不惜巨额开支在科济米诺修了终端。但是,如今俄罗斯却改变了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将天然气管线直接铺向了中俄边境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客观上满足了中国希望自己在这条管线上居于“独占”地位的要求。至于普京政府允许中方进入俄罗斯油气上游合作开发,更是有人不无嘲讽地说,“中国人已开始涉足我们的开采业务”,而“目前就差考虑在北极开发上展开合作的问题”了。[116]
第四,两国实现贸易多元化以及双边贸易达到与政治关系相称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中俄贸易现状与政治关系水平长期不相称,两国双向投资相比各自对美欧投资规模依然不多。受上年同期大项目影响,2014年前10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投资下降78.8%。虽然俄罗斯在中国吸引外资总额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但也只占中国吸引外资的2.6%。中美政治关系跌宕起伏,双边贸易却长期保持高位增长。俄欧政治关系一直不畅,但2013年俄欧贸易却创下4170亿美元记录,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并没有必然联系。尽管中俄贸易持续增长,但要实现两国元首确定的近中期贸易增长目标,尤其是达到或接近各自与美欧的贸易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俄经济融合度低,导致俄罗斯一直在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前后位置上徘徊,中俄贸易仅占中国对外贸易的2%。贸易多元化也是两国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中俄贸易中的石油及石油产品和木材等资源性产品已占两国贸易总量的70%—80%。“俄罗斯政府希望通过在其境内兴办合资企业来‘稀释’能源问题,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也一再强调“俄中贸易结构应当更加现代化”。[117]由于俄罗斯经济结构矛盾积重难返,要想尽快实现其调整的目标尚需时日,两国贸易状况达到俄方期冀的合理结构更需双方共同的不懈努力。
第五,俄罗斯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增加了中国对俄罗斯投资风险。2014年头10个月,由于地缘政治形势恶化、俄罗斯遭遇(美欧)制裁大棒,其与西方贸易额下滑了2%—3%,与某些国家的双边贸易甚至萎缩好几成。[118]而且,随着西方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升级和国际油价持续走低,俄罗斯经济金融形势日益严峻。截至2014年11月底,俄罗斯资金外流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外汇储备减少14%,降至4年来最低的4390亿美元,已无法应付7320亿美元的巨额外债,其债务违约风险明显上升,加之卢布贬值危机四伏,也引起中国国内一些人对中俄货币互换可能会给中方带来损失的担忧。尤其是一些在俄罗斯的中企经营利润大大缩水,正在遭遇卢布贬值袭来的寒流,让本已跃跃欲试准备前去开发俄罗斯市场的大批中国投资者望而却步。俄罗斯专家也承认,“俄罗斯的很多项目缺少清晰的金融论证和明确的商业计划,使得务实的中国企业不总想要参与”。[119]如何既可保持稳定的对俄罗斯投资,又能规避对其融资带来的商业风险,不能不说是对中国政府及企业的一个巨大挑战。
此外,尽管俄罗斯高层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但是,普京也多次强调,打造欧亚联盟是其复兴俄罗斯战略构想的关键,这也是俄罗斯围绕乌克兰问题与西方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且,俄罗斯国内也一直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地缘政治项目,带有公开的反俄性质”,称该战略构想旨在最终彻底“封杀”作为欧亚过境通道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北极通道。[120]如何配置和整合欧亚资源,避免中俄彼此利益碰撞,使“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联盟构想无缝对接,将是两国决策层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始终面临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