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主要战略原料供应的争夺
稀土和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是现代科技产品、尖端武器及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原料,其供给稳定与否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安全。为此,近代以来国家间的战略原料争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战略原料的争夺仍是国家间产生摩擦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国大周边地带的资源争夺与博弈尤显突出。
(一)美欧日不断强化原料供应安全战略
美国虽是资源大国,但同时也是资源消费大国,且长期缺少16种战略原料。为此,美国在20世纪初就制定了海外攫取战略原料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即停止开采本国稀土资源。2009年10月,美国在先前禁售和限售13种稀有原料基础上,又增加了包括特种钢、锂等14种禁售和限售稀土元素,使其对重要原材料的储备达68种之多。近年来,美国还将掠夺战略资源的触角伸到中亚和南亚等地。
日本对主要战略原料的进口依赖一直在95%以上,“二战”前即制定了利用海外资源强国强军的战略。1936年日本出台的“国策基准”文件强调,日本为巩固国防必须获得更多的海外矿产资源。1937年日本制定的《处理中国事变大纲》和《华北处理纲要》提出,侵华日军及其在华的军政经等组织要积极推动开采及生产用于日本扩充国力和军力急需的煤炭、铁矿等矿产和物资。[8]在此方针指导下,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的矿产资源进行大肆掠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利用其跨国公司对外合作以及经援等途径,不断扩大稀有金属中的镍、铬、钨、钼、锰、铁矿石、稀土和铀等重要战略资源的进口。
欧盟的原料需求严重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料供需形势日趋紧张,欧盟对保障原材料供应安全的危机感开始上升。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盟原材料倡议——满足我们对欧洲增长与就业的关键需求》文件,强调要努力消除供应国对原料出口的限制,利用外交等资源确保欧盟稳定地获取战略资源。2010年欧盟委员会连续出台《对欧盟生死攸关的原料》和《贸易、增长与世界事务》两份战略文件,将包括稀土在内的14种重要矿产原料列入紧缺名单,提出要维护欧盟企业权益,确保获得关键性原材料和可靠的能源供应。
(二)发达国家竞相对中国周边矿产资源国投资
发达国家不断扩大对中亚和东南亚等资源国的投资。1994年美国建筑业巨头莫瑞森·纳德森公司以投资70%的比例与吉尔吉斯斯坦合资开发杰鲁伊金矿,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铜生产商菲尔普斯·道奇公司和纽蒙特矿业公司也参与了吉尔吉斯斯坦金矿的开采。为保持对中亚国家的稳定投资与合作,截至2009年,美国对哈萨克斯坦矿山开采行业累计投资占到外国对哈直接投资的48%。1992年,世界第二大铀矿开发商加拿大Cameco Corp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合资开采伊塞克—库尔斯基的库姆托金矿合同。1993年,加拿大海湾国际矿物公司同塔吉克斯坦凯拉库姆矿山采选联合企业合资开发阿普烈列夫卡金矿和布尔干达多金属矿。1995年,英国黄金矿产采掘公司以49%的股权与塔吉克斯坦方面建立开采达瓦兹地区金矿联合风险公司,英国Nelson金矿有限公司和国际金融公司也参与了在塔吉克斯坦的泽拉夫尚—吉萨尔金的金矿开采项目。英国郎霍公共有限公司还与乌兹别克斯坦方面达成开发阿曼泰套金矿开发协议。1999年,加拿大海湾国际矿物公司同塔吉克斯坦方面合作开采苏联解体留下的达瓦兹山达克—萨法罗夫沙金矿尾矿项目。2001年,澳大利亚Multiplex矿业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签署开发位于萨马尔汗地区的Zarmitan和Gudzhumsay两个金矿。2006年初,日本住友商社和关西电力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签署协议,联合投资1亿美元开发设计产能1000吨铀的西门库杜克铀矿。2007年和2008年,日本与哈萨克斯坦相继达成能源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哈从2010年起每年向日方提供大约4000吨铀,日本向哈提供核电站建设和燃料处理技术支持。
美、日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日本已将东盟国家视为其可替代中国稀土和其他原材料的来源地,更加大了对其投资力度。2011年10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与到访的越南总理阮晋勇就两国合作开发稀土资源达成一致。2012年6月,两国共建的“稀土研究技术合作中心”也正式成立。在近年日本官方发展援助(ODA)总体萎缩情况下,其2010—2012年对湄公河国家的援助仍保持在55亿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