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合作好事多磨

天然气合作好事多磨

1994年,中俄能源公司达成俄方拟向中方供应天然气意向,并于当年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然而,由于各种因素所致,俄方不久即对这一能源合作项目开始犹豫。后来,俄罗斯虽调整能源战略,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视为其能源出口多元化重点,但两国能源企业却在对华天然气供应价格上产生分歧。俄方坚持不能低于对欧供气价格并与原油挂着。中方表示,不能“倒挂”亏本引进难以承受的进口天然气价位,希望能与北美天然气现货、期货等挂着,双方各持己见,始终未能谈拢。2012年,中方提出由俄方参股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中方参与俄方上游天然气开发新思路,并于2013年成功签署中俄东线供气框架协议,使两国旷日持久的天然气供应价格谈判出现重大转机。

应该说,为降低生产成本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两国能源公司在对华供气价格上讨价还价无可非议。少了政治和人为因素干扰,通过商业运作会使这项战略合作更趋稳定和持久性,也表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日趋成熟。而天然气合作文件直拖到双方签署有关电力、航空和地方等领域全部合作文件后的第二天,即在普京总统访华行程最后一刻才“戏剧性”地单独签署,足以证明这份文件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