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上合组织的地缘政治条件
上合组织成员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价值观趋同,历史上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上合组织始终致力于营造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努力促进成员国的全面发展,更加密切了彼此间各领域的合作。
(一)“非反西方”战略定位是成员国聚首的前提
上合组织从成立之日即宣布,它不是针对第三国的军事政治集团,而是一个主要以和平和非武力手段争取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的组织。中国反对以“冷战同盟”和“冷战思维”方式处理国家和国际关系,强调上合不是封闭排他的军事政治集团、不搞地缘政治对抗、不针对任何国家的组织。俄罗斯认为,不应用“集团思维”处理国与国关系。[54]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指出,上合组织不是一个军事集团和针对第三方的封闭联盟,而是一个面向广泛国际合作的开放性组织。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更是将发展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作为本国对外方针的重要方向之一,上合组织客观上没有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抑或北约交恶的理由,使饱受冷战结盟伤害的成员国走上了一条结伴不结盟、联手“不集团”的崭新道路。
(二)包容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成员国联手的首要条件
欧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会聚之地,是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广袤区域。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思维行为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勤劳、爱好和平、热情好客、信仰宽容、尊重传统、展现对话意愿、恪守决策协议机制等相同的价值观把大家结合在一起”。[55]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较深,俄罗斯更多信仰东正教,中亚成员国大多为伊斯兰教,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各有各的信仰,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东正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这为成员国不同民族、宗教、文明与文化和平相处、相互合作、相互借鉴搭建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三)趋同的政治取向是成员国走到一起的基本动因
中国始终致力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努力。俄罗斯不断呼吁“禁止滥用武力,严格遵守国际法基本准则”,认为当今世界“接连发生的打着人道主义幌子的武装冲突破坏了已经存在多个世纪的国家主权原则”,强调“任何国家都无权将联合国的特权占为己有,尤其当涉及对主权国家动武时”。[56]中亚成员国更是赞成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地区和国家间争端,反对以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进而推翻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在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多极世界等问题上的政治取向客观地与中俄一致或相近。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所称,凝聚上合的地缘政治因素“还在于它善于利用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以柔克刚、‘智慧’取胜,以审慎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既定目标,这就是本组织的魅力所在”。[57]
(四)“平等的地位”是吸引中小成员国的关键
根据“上海精神”,上合组织没有主要成员和非主要成员之分,任何决定都不取决于某个成员国的政治或经济实力。虽然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所承担的会费上相差悬殊,但三个成员国的发言权和否决权却都一样,上合不以成员国所交会费多少决定其在组织里的投票权重。上合组织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成为吸引成员国特别是中小国家的重要因素,其“组织信条中所反映的平等、协商、信任、集体领导、尊重各自利益等价值观,也是上合的吸引力所在”。[58]
(五)反恐需求是成员国聚合的原动力
上合组织成员国都面临境内外恐怖组织及其势力的现实和潜在威胁。“激进的伊斯兰势力威胁主要来自阿富汗,袭击的目标是中亚各国、车臣和新疆”。[59]加强合作、有效打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东突”和“三股势力”是成员国的共同需求。中国长期面临境内外“东突”势力、恐怖主义、邪教以及跨国犯罪团伙的威胁,“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等伊斯兰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思潮不断向中国渗透和传播。自上合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反恐合作,强调成员国要加强执法安全部门的合作,努力提高联合反恐行动能力。俄罗斯长期遭受恐怖爆炸、人质绑架以及跨国有组织犯罪和毒品走私威胁,始终高度重视上合的反恐合作。为此,俄罗斯“自愿地响应了中国的(成立上合组织)倡议”。认为基于阿富汗塔利班、新疆“东突”恐怖组织、车臣以及其他“三股势力”猖獗的严峻形势,“需要一个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维护地区稳定的组织”。[60] 2000年,中亚五国签署了关于共同行动反对恐怖主义活动和其他威胁地区稳定活动的塔什干条约。但在中亚国家看来,“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加强合作却是更加有效的步骤。有利于打击旨在颠覆各国宪法的各类犯罪团伙,包括打击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