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在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俄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发展,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存在一些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一是战略互信仍需加强。尽管中俄高层的战略互信水平毋庸置疑,但俄罗斯仍有相当一部分精英人士对华持有偏见,他们借助西方资助研究所谓的“中国威胁”议题,以恫吓本国民众。[196]有人甚至指责俄政府部门制定的吸引中国游客签证方面的“优待”政策。虽然特朗普执政前后不断变换的对外政策未能影响中俄关系,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围绕特朗普政府对中俄政策调整或使两国分别陷入“中美俄大三角”的被动境地、抑或边缘化的议论仍不绝于耳。特别是中美签署天价商业合作大单后,俄不少精英担心,这有可能影响俄中联合研发大型客机的积极性,干扰俄对华出口天然气、粮食和肉类等出口的谈判进程。

二是两国企业相互扩大投资信心不足。虽然两国政府做出种种努力,可双方中低级别人员交往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两国中小企业间联系不多,相互缺乏长远目标,甚至不清楚10年后彼此关系会如何。”[197]尽管俄方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基于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中国投资者仍不愿对俄做长线投资,因为“美国和欧洲的游戏规则更明白易懂,发展中国家市场利润更多”;“俄罗斯的商业文化在美国、欧洲、亚洲和拉美映衬下‘过于独特’,中国人很难适应”。[198]此外,俄罗斯结构性改革滞后,其经济企稳回升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中国的银行觉得其市场风险依然很大,并不急于向俄基础设施投资,也大大削减了对其他项目的融资和贷款规模。“几年前中国人还能自由地(对俄)投资,但如今中国的银行却开始十分认真地追逐多快能获得投资收益。”[199]在此情况下,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不仅比不上对很多非洲和拉美国家,甚至还不如对哈萨克斯坦的投入。俄方统计,近年来中国对俄实际直接投资不足20亿美元,其余约80亿美元是需偿还的贷款。同样,随着中国企业债务的激增,2017年中方7家大公司违约;中国大幅削减对外投资规模,1—9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骤降41.9%,只有780.3亿美元。这影响了俄企业扩大对华经贸合作的信心。他们中不少人抱怨,“在西方制裁下,不要再指望中国能收购俄罗斯的大工厂或振兴俄经济”。[200]由于中国已掌握天然气水合物(Gas Hydrate)开采技术,再将铺设对华天然气输气管道作为推动远东和西伯利亚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已非长远之计。“失望或迫使俄企业和政府部门重蹈覆辙:它们没有耐性去对中国进行分析和起草与东邻合作的长期战略。”[201]

三是双方合作项目落实不够。虽然中俄达成的合作项目不少,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动作”。[202]由于欧亚经济联盟内部和俄一些机构行动不协调,以至于这些部门仅在遴选用于吸引中国投资具体项目上即花费近两年时间,导致建立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贸区事宜仍处于讨论阶段。作为两国标志性的大型合作项目,“莫斯科—喀山”高铁正是因投资条件和回报率问题,停滞一年。有俄学者指出,俄中衔接的“对口部委更热衷于行为艺术,而非致力于地区综合发展——这些部门把资金都投到了各自孤立、与解决地区问题关系不大的项目上。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岛建桥一事表明,划拨的投资最终并没有被充分用在解决基础设施等总体性地区问题上”。[203]直到习近平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时,双方还在讨论一直停留在纸面上的有关在远东“跨越式发展区”的五六个政府和部门间的合作项目协议,其中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和在俄罗斯中部投资的几个项目。[204]有鉴于两国间凡是可凭政治意愿促成的大订单均已签完,余下的大合同要么现有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要么还需多年努力才能达成,中俄间大型合作项目将告一段落。在现有的天然气价格条件下,西线的“阿尔泰”输气管道不会很快动工,“莫斯科—喀山”项目谈判未能取得进展。[205]尽管俄方已拟好欧亚高铁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方案并提交给交通部,但负责“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俄罗斯铁路公司第一副总裁亚历山大·米沙林却对外表示,由于中方为该项目提供的贷款利率有些高,“俄铁”无法接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206]由于西门子公司、德意志银行、德国铁路公司等大公司组成的德国财团也有意注资35亿欧元角逐这一项目,最终结果将取决于中方在签署政府间协议后会做出什么样决定。[207]

四是俄方认为开展对华合作的“收益”不如中方。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瓦西里·卡申认为,“在俄美关系受挫的背景下,中国占据着有利地位并试图从中获取最大利益”。[208]有学者称,“由于不愿因过于积极支持俄罗斯而导致与美国规模可观的经济往来面临风险,尽管中国没有与西方一起参与制裁,但也未与俄一起跟美国对着干”。[209]俄罗斯《独立报》经济部副主任阿纳斯塔西娅·巴什卡托娃质疑,两国的研制宽体客机项目也向中方倾斜,无论是设计生产、销售还是服务的主角都是中国,“由于中国只有组装经验,其无疑会通过合资企业获得接触俄罗斯核心技术和工艺的机会”,“俄罗斯以提供高科技方式加入对华合资项目会冒着拿不到经济和政治利益、承受大量损失的风险”,因此“不排除俄也采取同样做法,如果想要俄飞机制造业现在就有所起色的话”。[210]不少俄罗斯学者对于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远景表示悲观。他们认为:“由于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大多走海路,经陆路的仅占总货运量的5%—6%,加之俄境内道路基础设施陈旧、沿途多有‘狭窄路段’、运力低、费用高、时速慢,又被本国货物所挤满,其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不被看好,不排除未来几年俄罗斯有被挤出‘一带一路’项目的可能性”;[211]“中国投资也是面向自己需要的领域,而且还是通过本国银行进行的”;[212]“俄罗斯得不到任何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和利润税,以至于中国投资对俄经济产生的效益微不足道”;[213]虽然远东地区的运输物流系统得到改善,经济和工作岗位出现暂时增长,但却没有解决当地的根本问题,“远东扮演的角色仍主要是运输中国商品和为运往中国的原料进行开采和初步加工的地区”。[214]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亚太地区的俄罗斯”项目负责人亚历山大·加布耶夫警告,“在无望再从中国轻易赚到钱的情况下,就存在俄罗斯管理层会把重心从亚洲方向移开的风险”。[215]

总之,尽管中俄在互利合作中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问题,但这些并不会影响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迅猛发展势头。发展互利合作的关系是两国长期的战略选择,不会因国际形势变化而受影响。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中国发展和深化中俄关系的明确目标和坚定决心不会改变。[216]普京总统也一再表示,俄罗斯在发展对华关系上“具有全国性共识”,与谁当总统没有关系;无论2018年俄总统选举结果如何,其对华关系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俄中都将是长期的战略伙伴。[217]2017年末,两国元首和总理在互致新年贺电中均表达了要加强相互政治和战略互信、不断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全方位合作取得新成果的意愿。针对中俄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两国主管部门已在采取措施,积极创建新的合作模式和增长点,并在新建的查找和消除经贸及投资壁垒方面联合协作机制下,查找出各自企业在对方国家遇到的十余项壁垒和不合理限制问题。更重要的是,两国经济已企稳向好:俄经济呈现明显复苏和增长势头,通胀降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GDP实现1.4%的增长,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上年的2倍,多达230亿美元。[218]2018年,俄经济有望达到1.9%的增长。随着中国国企债务危机的缓解,甚至开始转亏为盈,国际机构纷纷修改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2017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6.9%,大大好于预期,外汇储备重新增至3.12万亿美元。这无疑表明中俄关系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