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国”边界谈判和边境军事互信机制的演进
随着苏联解体,中苏两国的边界谈判出现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组成的“五国两方”谈判格局。经过长达5年,多达22轮的磋商和谈判,“两方”终于就增强军事领域互信和裁减“后中苏”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问题达成一致。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规定各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规模、范围和次数;相互通报边境100公里纵深地区的重大军事活动情况;相互邀请观察本国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的相互友好交往。这一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上海五国”开始从解决边界问题的谈判向相互建立军事互信合作机制的转变。
1997年4月,“上海五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规定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境地区军事力量要裁减到与睦邻友好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使其只具有防御性;各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裁减和限制部署在边界两侧各100公里纵深的陆军、空军、防空军航空兵、边防部队的人员和主要种类的武器数量;交换边境地区军事力量的有关资料,使各自在边境地区的武装力量裁减到最低水平,只具有防御性,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这一协定的签署进一步确保了中国与四国边境地区的长期和平与安宁。
这两份协定的签署极大地推动了苏联解体遗留的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边界问题的解决进程,在中国与上述四国的7000多公里边界地带首次建立了信任和透明、军事活动可预测和可监控的区域,为五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和稳定提供了可靠保障,并逐渐成为毗邻国家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从而使五国能够专注于国内发展。正是在这两个协定精神原则指导下,中国与俄罗斯率先解决了两国边界西段的遗留问题,进而使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1700多公里边界和与吉尔吉斯斯坦的1000多公里边界问题,以及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地段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随着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根据成员国的普遍诉求,“上海五国”不再仅局限于保持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减少和相互军事上的互信,开始将这一谈判机制赋予更多的安全合作内涵。
1998年7月,五国领导人首次以各自独立一方出席在阿拉木图举行的“上海五国”元首第三次会议,结束了此前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三国的“双边”谈判形式,成为“上海五国”机制质的转变,并为“上海五国”发展为区域国际组织创造了重要条件。这次会议发表的《阿拉木图声明》首次提出,成员国要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互不干涉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共同打击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恐怖活动、偷运武器及走私和贩毒等本地区公害;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制止南亚核军备竞赛,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等。[40]
1999年8月,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第四次会晤决定,由“上海五国”执法和安全部门领导人组成的“比什凯克小组”负责协调各成员国在非传统方面的有关行动,以共同打击本地区的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各成员国将互通情报、统一部署军力,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走私贩毒及其他跨国犯罪行为,决不允许利用本国领土从事损害五国中任何一国主权、安全及社会秩序的行为。[41]
2000年7月,在杜尚别举行的“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第五次会晤将五国的这一边界谈判和边境军事互信机制进一步向具有开展各领域多边合作功能的地区机制转变。五国元首首次明确的“上海五国”现阶段四项任务中有两项涉及政治安全领域:一是在国际问题上协调立场、相互支持、密切合作;二是联合打击对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五国元首认为,今后“上海五国”讨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并协调共同立场是适宜的。有必要深化五国在政治、安全、外交和经济等领域合作,并将“上海五国”机制建设成为成员国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首次宣称要坚决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强调各国有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正当权利,反对以“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支持彼此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所做的努力;将恪守尊重人权的原则,在运用该原则时必须考虑各国历史形成的特点,不能违反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反对任何可能导致本地区形势复杂化的冲突、威胁和外来干涉;反对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私利垄断全球和地区事务的企图;根据当前的地区及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各方决心深化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军技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以巩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五国将尽早制定相应的多边纲要,签署必要的多边合作条约与协定,定期召开五国执法、边防、海关和安全部门负责人会晤,视情在五国框架内举行反恐怖和暴力活动演习”,旨在将中亚建成和平、睦邻、稳定和开展平等国际合作的区域。[42]
“上海五国”机制的建立顺应了冷战结束后人类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展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传统文化各异的国家通过互尊互信实现和睦共处、团结合作的巨大潜力。它在促进并深化各成员国间的睦邻互信与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五国”机制所探索的通过对话与协商、最大限度减少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及其新安全观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机制不仅增进了五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还为两极世界解体后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有益尝试,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